What’s in a first year PhD student’s backpack

I always pack hundreds of things in my backpack (well, maybe it’s too exaggerated😂) But to be honest, I always think my backpack is overweight, I still think I should carry all of these things. Okay, let’s get started! Let’s take a look at all the things in the backpack of the first-year doctoral student! […]

Read More

MY first International meeting | 2017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SfN) 我的第一場國際會議| 2017年神經科學學會

The neuron. The brain. Aren’t they amazing? 我們都有最複雜的器官-大腦。 它很複雜,但也很迷人。 關於科學,尤其是神經科學,我一直想了解更多。 因此,我決定在碩士時期選擇神經科學作為我的主修。 事實上,我沒那麼幸運的在大學期間就找到自己興趣。 但我很高興最終順利找到。 當深入研究神經科學領域時,我發現有一個巨大的世界需要探索。 為了跟上最新的相關訊息,我在社交媒體上追蹤幾位神經科學家,希望能變得更專業、更強大並有一天成為其中的一員。 所以,當我意識到有機會參與全世界最大型的神經科學會議時,那種心情簡直是無法言語!你能想像有近3萬名科學家聚集在同一個屋簷下,談論神經科學所有最新研究的場景嗎?那是多麽壯觀的景象! 曾經有位老師跟我說過,科學不應該與社會有距離,我們身為科學家,應該要將『複雜』的科學『簡單化』。當你辛苦地完成一篇耗時許久的研究成果時,必定希望可以將其與社會大眾分享(尤其是對治癒某些疾病有突破的),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是科學領域的愛好者或專家,因此你應該將自身研究結果的概念以不同形式解釋給不同的人。今天,我想讓拉近大家與科學之間的距離,讓每個人對神經科學會議有些了解。 在2017年11月,我參加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Washington, D.C.)舉行的神經科學年會 (SfN),是世界上最大的神經科學會議。 這也是我第一次參加科學會議,也是我第一次進行海報的口頭報告,多麼令人興奮! 這也是科學家們互相交流、分享最新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海報上展示我們最新的研究成果。在SfN上,每一天大約有4,000多的海報,內容充滿了新發現、趨勢和方向的成果,這也有點像最近新一代設計師Omar Salam在紐約時裝週上展現他的創作。由於許多會議上展示的研究數據都是機密的, 因此,我不會細項的描述內容,而是帶你踏上我所學到的科學、專題講座及個人旅程。 科學進步的速度令人驚訝 對我而言科學十分複雜,尤其是神經科學。大腦是一個如此復雜的器官,從最小的細胞到相互連接,形成一個大的網絡,彼此協同工作並影響行為能力。 實驗設計之間的任何細微變化都將導致矛盾結果,而我們通常在最初都不知道該如何解釋。 這種複雜性確實令我們所有人著迷,但有時這也使我產生了龐大的不確定感。 我們該如何理解這種複雜的結構? 有的時候某項研究支持著先前研究成果,但有時某些研究又是推翻先前的結論。使得部分人們對於這些研究成果抱持的懷疑、不信任感。 這次會議使我對未來科學發展充滿信心。我們正在逐漸了解越來越多的複雜疾病,希望有一天能夠治癒(這也正是我為什麼研究神經疾病的原因之一)。特別喜歡大型講座,在巨大的演講廳內由好幾個大屏幕同步放映,與數千人一同聆聽最新研究。我聽的第一場講座是由Dr. Erich D. Jarvis主講。過去,我們一直認為語言是人類獨有。但是在最近的幾十年裡,研究者開始進行非人類動物研究,試著在分子、行為的層面去研究語言,藉由語言機制去理解出複雜行為的大腦。 另一場印象深刻的演講者為Dr. Magdalena Götz,演講主題環繞在Neurogenesis(神經新生)以及 Neural Repair(神經修復)。關於神經發生的分子和細胞機制了解很多,但尚不清楚如何在腦損傷後觸發這些機制。在複習過一些神經新生的關鍵調控因素後,Dr. Magdalena Götz討論成年哺乳動物的腦中神經新生與發育中的神經新生在程度上有所不同,另外也介紹到關於疤痕形成的知識,如何造成腦損傷後的神經膠質細胞轉變成神經元。隨著這些新的技術及成果不斷更新,使神經科學的研究進展發生革命性變化,讓我接觸到許多新知,更加對神經科學感到神奇!透過這幾場講座,讓我對於疾病治療的未來發展感到大大的希望! 培養與陌生人交流的能力 老實說,我在社交上並沒有太大問題,但前提是與朋友相處。過去,在科學上,我一直沒有什麼自信,加上與科學領域的專家交流時,多半都是不認識、或者不熟悉的人,這讓我感到十分苦惱。我一直在思考,究竟要如何可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勇敢在陌生人面前侃侃而談。我發現,沒有任何訣竅,你只能自己累積經驗。這場會議也是我第一次的使用海報來進行口頭報告,說真的,我很緊張!在飛機上、在飯店、甚至洗澡時都不斷的練習。一直到當天報告時,有幾個研究者停在我海報前時,我第一反應是看向學姊,並以口語向她表示『完了!』再向第一位研究者講解研究內容時,我真的很緊張,但其實過程十分順利!期間,我獲得了多位研究者的反饋,得到特別的建議及擁有一些精彩的討論。我在海報前完整的佔了四個小時,而不是會場規定的一小時。幾年前,我絕不會想到自己可以這樣發表,甚至站在他人海報前一同討論對方的研究。現在,我建立起經驗、建立起信心。我發現,只要走出舒適圈,不段突破自己的極限,你會發現,其實你可以走得很遠! 科學確實具有直接的影響力,而跨領域合作變的更加重要 2017年的SfN讓我學習到,這麼多研究都是一堆細小的碎片,乍看之下令人困惑、不知所措,不知道該如何拼湊,或許有時拼對、有時候又錯,但是它們的確有助於整體發展,而且意義重大!神經科學雖然著重在生物層面,但與其他學科仍緊密合作,如數學、語言學、計算機科學、化學、哲學、心理學等。舉例來說, 神經語言學(Neurolinguistics)由神經生物學及語言學專家研究大腦如何使我們獲得,存儲,理解和表達語言。它可以幫助語言治療師制定策略,幫助有言語障礙的兒童或希望在中風後恢復言語的患者能有近一步的恢復。又或者是計算神經科學(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中由計算機學專家及神經科學家共同了解大腦如何運作。他們使用電腦來模擬、建模大腦功能,並整合數學、物理學和其他計算領域的技術來研究大腦功能。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相互整合,可以加速科學的發展! 最後,我想做一些簡單的小結論: 👉神經科學家都很會社交(無論國內或國外)👉這些科學家往往具有一定的幽默感,而不是只會做研究。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我發現討論過程一點也不枯燥,而是很有趣👉華盛頓特區是一個很美的地方,街道乾淨、人們友善,重點是到處都是餐車,每一輛上面販售的餐點都讓我食指大動 你也曾去過SfN嗎? 你從那裡學到了什麼關於神經科學的新知呢? 如果你不是神經領域也沒關係,你去過的會議上學到了什麼呢? 任何參與會議後的想法和建議都可以與我分享。我在Instagram上訂閱了許多神經科學家的帳號。 如果你有興趣,歡迎在下方留言,我將與你分享一些特別而有趣的帳號。

Read More

Ph.D. INTERVIEW |SEASON 1:DALLAS 博士班面試|第一季:達拉斯

我想,這種經驗在人生中大概少之又少… Episode 1: 面試前的慵懶 早晨,睜開眼睛,時鐘顯示上午六點零二分。今天的天氣很好,心情也很好,期盼這一天的到來許久 👉 即將前往德州面試!洗漱後,出門買杯咖啡吧!每個早晨,腦中不時出現許多想法,一下跳出早餐計畫、瞬間又變成我的待辦事項,享受著腦中思緒隨意飛揚。打開手機,再次確認航班報到及起飛時間,隨即拉上我的皮箱,跳上高鐵前往機場。 近12個小時的長程旅途中,不時的伸一下懶腰、看看機上電影、喝杯水、嘴裡喃喃地反覆練習著準備好的面試資料,以及與隔壁的老奶奶一同閒話家常。我聽著她講述著加州的美好,以及聽她分享著她的旅程、人生經驗。我不禁思考,40年後的我,也可以如她一般地快樂、徜徉自在的生活嗎?想著想著,我的眼皮就闔上了。再次睜開,已然落地於舊金山。 在舊金山機場有三個半小時的轉機時間,等待的過程中,打開電腦,繼續準備面試相關的問題。我預留了離登機約半小時的時間,離開座位,仔細瞧瞧這個國際機場。看著人群流動,聽著人們在相互交談的聲音,就像是海浪陣陣拍打沙灘般,一陣一陣的傳入耳裡,享受著空氣中瀰漫著一股忙碌,但卻有條不紊的氛圍。 美國人似乎十分熱情,大部分時間都會主動開啟談話,就連坐我旁邊的美國媽媽也不例外。或許我看起來像個小女孩,也或許我是個亞洲面孔,在一架前往達拉斯的航班上顯得格格不入。她忍不住的多看我一眼,並開啟了我們的談話。和她聊天的過程中,我就像睡在棉花糖上一樣的放鬆。她時而大笑、時而點頭贊同、時而誇獎,我很享受,也很感謝擁有這段近 3小時的談話,建立了在面試前的自信。飛機著地時,『噹!』我的手機信箱通知響起。打開一看,收到了第四家學校 ✅ Penn State University的面試通知。我興奮得像個孩子般與美國媽媽分享,她遞給我一張小紙條,並打算送給我一張禮物卡。但礙於從小接受的教育,我向她道謝後婉拒了她的好意。她感覺十分失望,這也讓我學到了珍貴的一課 👉各國的風情習俗不盡相同,應當入境隨俗👈 下機前,她告訴我:『I believe that you will be successful in all the interviews. I know you will.』』噢對了!她的名字叫做Tiffany,是位美麗、善良的設計師。 Episode 2:面試中的專業 抵達達拉斯後,入住學校提供的酒店。等待著晚上與現任博士研究生們的餐會時,再度打開電腦,準備隔天的面試資料。突然,一陣敲門聲響起。原來,我有一位韓裔室友,十分熱情活潑。我們一路吱吱喳喳地討論著妝該怎麼畫、口紅要擦哪一隻、要穿洋裝還是褲子。6:45一到,發出轟轟聲的接駁車抵達飯店。 或許是過於緊張,等不及耀眼的陽光進入房間,也等不及鬧鐘響,眼睛就不由自主地睜開了!打開手機,上面顯示早上六點整,我繼續打開電腦,準備面試資料。七點整,韓裔室友起身後進去浴室淋浴。聽著嘩啦啦的水流聲,讓我一度忘卻面試,彷彿置身於山林間,如同瀑布般的洗去我的緊張及不安。八點整,開始與教授一同享用早餐,聽著教授們介紹學校、科系。九點整,面試開始! 行程表上安排跟4位教授及1位博士後研究員面談。我很享受、也很興奮地向教授們介紹著過往的研究經歷,與他們深入地討論著我的每一個研究。與台灣不同的是,每位教授都會站起來與我握手後,再一同入座。面試過程不像考試,是隨性、閒話家常般的輕鬆自在。一整天的談話沒有給我累的感覺,我想,大概是攝取過多咖啡因。結束面談後,參訪各間實驗室。老師、學生們的辦公室都是獨立空間,每一間實驗看到不同的儀器,但卻都是最先進的設備,一瞬間,我似乎身在科幻電影情節裡,只不過,我還不是主角。 晚上6:30,接駁車抵達院長的家。面試生及教授們在院長家中享受著晚宴。大家舉杯同歡,吃著當地美食、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滔滔不絕的分享自身經歷。Dr. C前腳剛踏入院長的家,一眼瞧見了我,我前去跟她打聲招呼。幸運的是,她開始帶著我在身邊,向其他教授介紹我是誰、來自哪裡、研究經歷等等。 接著也跟Dean小聊片刻。原來,Dean曾來過台灣演講,他很喜歡陽明大學,並認為陽明大學的教授很優秀。他說:『我相信有優秀的老師,必定能教出優秀學生。』那一刻,我想,我被認同了!😊 Episode 3:面試後的收穫 這次讓我感到特別的一點是學校是提供免費的機票及住宿,當然,面試期間也包含三餐。在與美國的教授深聊後,我才明白,美國的教授很看重博士生,在面試博士生的過程中就像是在招募合作的對象,教授們把博士生視為共同工作的同事,而非上司跟下屬,整個過程的感覺是因為他們想招募你,他們會積極展現他們的優點、特色,吸引你的加入。另外,通常拿到面試代表你是他們想要的對象,但礙於名額有限,並不會所有人都會錄取,不過機率很高。對我來說,這種感覺跟在台灣是非常不一樣的。如果你也要去國外出差、面試工作等,不妨參考以下幾點建議: ✅ Language 語言:語言真的很重要,不過我指的並非是文法或者艱深單字。只要你聽得懂對方在說什麼,對方聽得懂你在說什麼就足夠夠。在國外,不論工作或者是面試,非正式場合絕對多過正式場合,你一定會有很多機會要跟對方閒聊。我發現,美國人很喜歡聊天,就算只有你跟他兩人,他也會花大把時間跟你聊天,而非各自做各的事。(這部分我將在下一個面試經驗會說更多,如果你有興趣!) ✅ Preparation 事前準備:面試、工作之前,一定要把該準備的是提早做好。舉個例子,這一次我知道即將會跟五位教授面談,我也知道晚上會參加一場晚宴。我預先背下所有教授的研究背景資料,我也將各個教授長相做成圖片印下來,一遍又一遍地複習。在家也複習、上班時也複習、高鐵上再複習、飛機上再複習,面試前10分鐘還是複習。當然,最後看到每一位教授,我都能很順利的叫出對方名字以及討論對方的研究背景!(事前準備還有個有趣的小故事,也將在下一篇分享) ✅ Jet-lag 時差:既然是要去面試或工作,記得永遠都要提早到當地,無論你多年輕。這次我提早了三天到,第一、二天真的沒有辦法配合當地時間睡覺。但到了第三天,慢慢可以適應當地時間,也才能開始我的面試。不過,如果還有這種機會,我想我會提早一週抵達! 謝謝你觀看我這篇文章,如果你有任何想法,歡迎在下方留言。如果想進一步了解我對於美國人很喜歡聊天及有趣的事前準備經驗分享,請看下一篇文章 👉 博士班面試|第二季:聖安東尼奧 最後,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留下你的email,如果有更新文章你將第一時間收到通知!💋XO//Claire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