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prepare for a PhD interview 如何準備博士班面試

回想過去,發現從大學、研究所、研究助理、藥廠等等,經歷許許多多的面試。雖然每次都不同,準備上的方向及技巧還是大同小異的。然而準備博士班的面試卻是出乎我意料的困難,或許是第一次用全英文面試,也或許是因為國外面試模式與國內不同,因此我花上許多時間在準備博士班的面試。在申請上博士班之後,開始陸陸續續收到一些訊息詢問我是如何準備面試的。還沒面試之前,這個問題已經在我腦海中圍繞許久。收到第一封面試通知時,我完全不知道該從何下手。而從準備到面試的過程,我學習到很多,因此決定寫一篇文章。 『第一次』準備面試是在高中升大學的時候,申請三間獲得兩間面試機會。雖然簡單,卻也是讓我最害怕的一次,因為是『第一次』。接著是申請碩士班,申請九個科系,獲得七個面試邀請,也是這個時期讓我有大量機會學習如何準備面試。碩士畢業,應徵工作期間獲得三次面試機會。接著再到博士班的申請,獲得六家面試邀請。計算起來,總共歷經了『18』場正式的面試。當然,實習或工讀的面試不算在內。今天我決定詳細分享準備博士班的面試技巧,如果你有興趣,繼續往下看吧! Do not be afraid of everything 不要表現出『怕』或者『恐懼』的感覺 這一點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我分成兩個部分來說明。第一,你必須充滿自信,你必須相信、肯定自己的能力。如果你認為你應該被錄取,那有什麼好怕的?相信在面試前,你已經做了很多的準備,既然都準備好了,那就大大方方地表現自己吧!第二,我們都知道要有禮貌。然而,在面試官面前,拿捏好展現禮貌的分寸,過度禮貌很有可能會被面試官認為你害羞、膽小、懼怕,這真的很重要。 Be specific 精闢且切中要害的回答問題 這個是大家在準備面試都知道的,但你知道嗎?許多人在回答過程會先鋪陳,可能他的回答當中90%都是不重要的,只有最後短短10秒才回答到問題。老實說這個錯誤我也曾經犯錯過,不過不是在面試的時候,而是在台上報告被台下教授們詢問問題,我帶著他們繞來繞去,最後才回答到重點。當時,而台下教授說:『你知道你只有最後一句話才是最重要的。』事後我仔細思考,我認為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我被問題愣住了,我想不到答案是什麼開始隨便說說來猜一個正確答案。另一個則是想藉由帶著他們繞來繞去的這段時間去拼湊、排列組合一下我的正確答案。其實重點在於你的答案是否真實、是否切中面試官要害、是否是你自己的答案。有些回答其實很模糊、有的很大眾化。我認為,當你在回答問題的時候,請一定要『精準』。舉個例子,在博士班面試時,最常聽到的問題是『你為什麼想唸博士班』。好,答案來了,『因為我有興趣』、『因為我對XXX很有興趣,想多學習』,興趣這個詞非常模糊,你可以對任何事物都有興趣,但難道只因為興趣就唸嗎?重點不在於興趣,而在於『為什麼』有興趣。 Say I don’t know 承認自己的不足 我曾經聽過有老師建議,當被問到不會的問題,還是要辦法『編』出一套說法,證明自己有在努力思考,想出答案。其實這很讓我感到不可思議,因為當你不會時,你說出來的答案就不可能是正確的。就算你運氣好猜中答案,難保你不會再繼續被問的更深入。在我面試的過程中,也有遇過老師們問的問題我完全回答不出來的。比如在某一所學校的博士班面試,我被問到某個病理機制 (mechanism),而那是我完全不曾接觸過的領域,我回答『我不清楚,因為我沒有接觸過』,面試官開始解釋這個機制讓我學習,最後仍獲得該學校錄取。因此我並不認為,承認自己的不足會影響錄取結果。 Always be prepared 永遠做好準備 這個是大家在準備面試都知道的,但是要準備什麼問題呢?什麼問題會被問?通常Google是最快的,上網就可以看到一堆相關的面試問題。你可以根據網路上的一些心得感想去做準備,也可以詢問過來人的建議。在這裡我想說的是,當你在準備博士班面試時,想必你已經知道自己想做的是什麼,為什麼想往這方面發展,想跟隨的指導教授是誰…等。因此,你必須熟悉你自己的研究、熟悉你有興趣的教授,其實這樣就夠了。舉個例子,我喜歡神經科學,我想向A大學的的B教授學習,那我就必須準備幾個問題:為什麼會喜歡神經科學?為什麼想申請A大學?為什麼想跟B教授學習?B教授的研究是什麼?我對他哪個部分的研究內容有興趣? 以上四項是我認為準備任何面試都適用的,接下來針對博士班面試準備的一些建議… Be familiar with your SOP or research statement 熟悉你的研究內容 面試環節通常是由招生委員會負責,而招生委員會是由系上教授所組成的,也就是我們熟知的Committee。教授們在不認識你、不了解你的前提下,想在眾多面試者中快速了解你的方法就是『詢問你的研究』。這非常重要,除了可以讓他們知道你的研究興趣之外,也可以讓他們清楚知道你的研究能力、完成度。因此,請 熟悉你的研究,並舉些具體的例子。 能夠讓教授們相信這是你自己做的研究。 Introduce your own research in detail 詳細介紹自己的研究 你已經在送出的申請文件內提供了研究概要,但是藉由面談可以向面試官證明你對於申請文件的內容清楚了解, 顯示你具有相關背景知識。在這邊也要強調一點,請一定要自己寫自己的文件,而不要找代辦或是其他人來寫,畢竟只有你自己親身體驗經歷過,只有自己才最清楚知道自己的研究是什麼。 What’s your motivation for pursuing a PhD 為什麼想要念博士班 這個問題我在每一間學校的博士班面試都有被問到,面試官想知道你在決定攻讀博士學位時是否已經深思熟慮過。畢竟,想拿到這個學位不容易,他們需要提供你獎學金、教育你許多知識,幫助你成為一個獨立研究者。教授們需要在對你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之前,確定你就是適合的人選。在面試前,請好好思考博士學位將如何幫助你實現你的人生目標。 […]

Read More

MY first International meeting | 2017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SfN) 我的第一場國際會議| 2017年神經科學學會

The neuron. The brain. Aren’t they amazing? 我們都有最複雜的器官-大腦。 它很複雜,但也很迷人。 關於科學,尤其是神經科學,我一直想了解更多。 因此,我決定在碩士時期選擇神經科學作為我的主修。 事實上,我沒那麼幸運的在大學期間就找到自己興趣。 但我很高興最終順利找到。 當深入研究神經科學領域時,我發現有一個巨大的世界需要探索。 為了跟上最新的相關訊息,我在社交媒體上追蹤幾位神經科學家,希望能變得更專業、更強大並有一天成為其中的一員。 所以,當我意識到有機會參與全世界最大型的神經科學會議時,那種心情簡直是無法言語!你能想像有近3萬名科學家聚集在同一個屋簷下,談論神經科學所有最新研究的場景嗎?那是多麽壯觀的景象! 曾經有位老師跟我說過,科學不應該與社會有距離,我們身為科學家,應該要將『複雜』的科學『簡單化』。當你辛苦地完成一篇耗時許久的研究成果時,必定希望可以將其與社會大眾分享(尤其是對治癒某些疾病有突破的),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是科學領域的愛好者或專家,因此你應該將自身研究結果的概念以不同形式解釋給不同的人。今天,我想讓拉近大家與科學之間的距離,讓每個人對神經科學會議有些了解。 在2017年11月,我參加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Washington, D.C.)舉行的神經科學年會 (SfN),是世界上最大的神經科學會議。 這也是我第一次參加科學會議,也是我第一次進行海報的口頭報告,多麼令人興奮! 這也是科學家們互相交流、分享最新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海報上展示我們最新的研究成果。在SfN上,每一天大約有4,000多的海報,內容充滿了新發現、趨勢和方向的成果,這也有點像最近新一代設計師Omar Salam在紐約時裝週上展現他的創作。由於許多會議上展示的研究數據都是機密的, 因此,我不會細項的描述內容,而是帶你踏上我所學到的科學、專題講座及個人旅程。 科學進步的速度令人驚訝 對我而言科學十分複雜,尤其是神經科學。大腦是一個如此復雜的器官,從最小的細胞到相互連接,形成一個大的網絡,彼此協同工作並影響行為能力。 實驗設計之間的任何細微變化都將導致矛盾結果,而我們通常在最初都不知道該如何解釋。 這種複雜性確實令我們所有人著迷,但有時這也使我產生了龐大的不確定感。 我們該如何理解這種複雜的結構? 有的時候某項研究支持著先前研究成果,但有時某些研究又是推翻先前的結論。使得部分人們對於這些研究成果抱持的懷疑、不信任感。 這次會議使我對未來科學發展充滿信心。我們正在逐漸了解越來越多的複雜疾病,希望有一天能夠治癒(這也正是我為什麼研究神經疾病的原因之一)。特別喜歡大型講座,在巨大的演講廳內由好幾個大屏幕同步放映,與數千人一同聆聽最新研究。我聽的第一場講座是由Dr. Erich D. Jarvis主講。過去,我們一直認為語言是人類獨有。但是在最近的幾十年裡,研究者開始進行非人類動物研究,試著在分子、行為的層面去研究語言,藉由語言機制去理解出複雜行為的大腦。 另一場印象深刻的演講者為Dr. Magdalena Götz,演講主題環繞在Neurogenesis(神經新生)以及 Neural Repair(神經修復)。關於神經發生的分子和細胞機制了解很多,但尚不清楚如何在腦損傷後觸發這些機制。在複習過一些神經新生的關鍵調控因素後,Dr. Magdalena Götz討論成年哺乳動物的腦中神經新生與發育中的神經新生在程度上有所不同,另外也介紹到關於疤痕形成的知識,如何造成腦損傷後的神經膠質細胞轉變成神經元。隨著這些新的技術及成果不斷更新,使神經科學的研究進展發生革命性變化,讓我接觸到許多新知,更加對神經科學感到神奇!透過這幾場講座,讓我對於疾病治療的未來發展感到大大的希望! 培養與陌生人交流的能力 老實說,我在社交上並沒有太大問題,但前提是與朋友相處。過去,在科學上,我一直沒有什麼自信,加上與科學領域的專家交流時,多半都是不認識、或者不熟悉的人,這讓我感到十分苦惱。我一直在思考,究竟要如何可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勇敢在陌生人面前侃侃而談。我發現,沒有任何訣竅,你只能自己累積經驗。這場會議也是我第一次的使用海報來進行口頭報告,說真的,我很緊張!在飛機上、在飯店、甚至洗澡時都不斷的練習。一直到當天報告時,有幾個研究者停在我海報前時,我第一反應是看向學姊,並以口語向她表示『完了!』再向第一位研究者講解研究內容時,我真的很緊張,但其實過程十分順利!期間,我獲得了多位研究者的反饋,得到特別的建議及擁有一些精彩的討論。我在海報前完整的佔了四個小時,而不是會場規定的一小時。幾年前,我絕不會想到自己可以這樣發表,甚至站在他人海報前一同討論對方的研究。現在,我建立起經驗、建立起信心。我發現,只要走出舒適圈,不段突破自己的極限,你會發現,其實你可以走得很遠! 科學確實具有直接的影響力,而跨領域合作變的更加重要 2017年的SfN讓我學習到,這麼多研究都是一堆細小的碎片,乍看之下令人困惑、不知所措,不知道該如何拼湊,或許有時拼對、有時候又錯,但是它們的確有助於整體發展,而且意義重大!神經科學雖然著重在生物層面,但與其他學科仍緊密合作,如數學、語言學、計算機科學、化學、哲學、心理學等。舉例來說, 神經語言學(Neurolinguistics)由神經生物學及語言學專家研究大腦如何使我們獲得,存儲,理解和表達語言。它可以幫助語言治療師制定策略,幫助有言語障礙的兒童或希望在中風後恢復言語的患者能有近一步的恢復。又或者是計算神經科學(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中由計算機學專家及神經科學家共同了解大腦如何運作。他們使用電腦來模擬、建模大腦功能,並整合數學、物理學和其他計算領域的技術來研究大腦功能。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相互整合,可以加速科學的發展! 最後,我想做一些簡單的小結論: 👉神經科學家都很會社交(無論國內或國外)👉這些科學家往往具有一定的幽默感,而不是只會做研究。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我發現討論過程一點也不枯燥,而是很有趣👉華盛頓特區是一個很美的地方,街道乾淨、人們友善,重點是到處都是餐車,每一輛上面販售的餐點都讓我食指大動 你也曾去過SfN嗎? 你從那裡學到了什麼關於神經科學的新知呢? 如果你不是神經領域也沒關係,你去過的會議上學到了什麼呢? 任何參與會議後的想法和建議都可以與我分享。我在Instagram上訂閱了許多神經科學家的帳號。 如果你有興趣,歡迎在下方留言,我將與你分享一些特別而有趣的帳號。

Read More

WHY A PHD 為什麼需要一個博士學位

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選擇你最有興趣的事情做下去… 當你正在閱讀這篇文章時,或許你正在猶豫是否要攻讀一個博士學位,也或許你是個對於博士學位感到疑惑的人。現在的我,已經找到我的興趣、確定我的方向,因此申請了博士班。但,如果你是在高中、大學畢業時、甚至剛上碩士班問我關於未來的方向,我可以告訴你100個答案,但絕不會有『成為博士生』這個選項。但是現在的我,正在做這件事,並且讓我感到瘋狂! 要回答為何選擇取得博士學位的原因,必須從大學時期開始說起。距離大學畢業已經5年,但我始終記得第一次『做實驗』的時光。事實上,我最早的實驗是從珊瑚等海洋生物中萃取天然物,並且去測試、分析其活性。升上大二,開始接觸到疾病學、生理學、生物訊息傳遞路徑等課程後,發現我似乎對於疾病的發生及治療更感興趣,尤其是神經相關的疾病,因此開啟了我的研究之旅,『留學夢』也在這時於心中萌芽。 『隨著年紀的增長,你想做什麼呢?』或者是『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些問題常使我感到焦慮、不安。在取得碩士學位期間,情況變得更糟。一直以來,我都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直到從事研究工作後,我開始無法回答這些問題。究竟我想成為一名研究學者嗎?或是一名雜誌社的編輯?還是一位長年在藥廠的業務主任?雖然有過幾次工讀經驗,包括豆花店、圖書館、小吃店、甚至家教等,但是一路以來都是在實驗室做研究,並沒有真正的去嘗試過其它事情,越是接近碩士畢業,我也越擔心未來不知道何去何從。幸運的是,在畢業之前,獲得一個特別的機會可以前往美國參加一場國際神經科學會議。在這場會議,與多位學者交流研究、想法,也聽了多場神經科學家的演講。也因為這一場會議,改變我對『博士』的想法,萌生想取得博士學位的渴望。 接近畢業時期,突然獲得了一個在藥廠工作的機會。雖然一直都很喜歡研究,也希望之後的工作可以是成為一位研究學者,但心中仍希望能嘗試其他事物,因此決定接受這個機會。工作後,每天接觸不同職務的人、每天都有新的挑戰,雖然學習到許多研究工作遇不到的事物,但內心總覺得不充實、沒有成就感。對於科學,我依舊有著滿滿的求知慾,因此我決定繼續從事研究工作。 我也曾經思考過,為什麼要放棄一個擁有正常上下班的時間、穩定收入的工作,而選擇一個工作時間不固定、工作日程複雜、常常面臨失敗、挫折的博士生活呢?現在的我非常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不是一份穩定的工作,而是能夠滿足我的好奇心、取得重要成就的滿足感、『發現』或者是『學習』新事物。也許你會說,不一定要念博士班才可以滿足好奇心啊!沒錯,我喜歡神經科學,我可以到圖書館,閱讀所有與神經科學有關的書、參加神經科學所有的會議、甚至與神經科學家交流。但是,當你有任何疑問時,所有的答案都是來自他人。而只有自己『取得博士學位』是藉由親自實驗產生結果來獲得答案,不覺得這是一件很令人興奮的事情嗎?😊 還記得剛進碩士班時,我的老師問了我是否有想過要念博士班的規劃。『我沒有想過,也不打算唸。因為我覺得花好幾年取得一個博士學位有點浪費青春歲月。』現在回想起只覺得那是一個不成熟的回答。因為,當你找到一件喜歡的事情時,根本不會在意花費時間的長短。 如果你有追蹤我的instagram,你一定知道我曾經分享過,有個老師對我說:『只要你對科學有興趣,覺得有趣、好玩,就繼續玩下去吧!』我很認同、也很喜歡這一句話,科學最初確實是因為『好奇』才開始的,沒有任何對錯、高低,只要喜歡,為什麼不繼續下去呢?我想這篇文章所要給予的take home message是—『如果你覺得你找到一件事,它對於你而言是「有趣」的,而你在做的同時是在「享受」它,那麼請永遠不要放棄,一直做下去吧!』 “Do what you love; you’ll be better at it. It sounds pretty simple, but you’d be surprised how many people don’t get this one right away” LL Cool J 今天在文章中提到了那場促使我想要取得博士學位的神經科學會議,下一篇文章我將與你分享這場會議帶給我的心得,我們下次見 💋XO//Claire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