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euron. The brain. Aren’t they amazing?
我們都有最複雜的器官-大腦。 它很複雜,但也很迷人。 關於科學,尤其是神經科學,我一直想了解更多。 因此,我決定在碩士時期選擇神經科學作為我的主修。 事實上,我沒那麼幸運的在大學期間就找到自己興趣。 但我很高興最終順利找到。

當深入研究神經科學領域時,我發現有一個巨大的世界需要探索。 為了跟上最新的相關訊息,我在社交媒體上追蹤幾位神經科學家,希望能變得更專業、更強大並有一天成為其中的一員。 所以,當我意識到有機會參與全世界最大型的神經科學會議時,那種心情簡直是無法言語!你能想像有近3萬名科學家聚集在同一個屋簷下,談論神經科學所有最新研究的場景嗎?那是多麽壯觀的景象!
曾經有位老師跟我說過,科學不應該與社會有距離,我們身為科學家,應該要將『複雜』的科學『簡單化』。當你辛苦地完成一篇耗時許久的研究成果時,必定希望可以將其與社會大眾分享(尤其是對治癒某些疾病有突破的),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是科學領域的愛好者或專家,因此你應該將自身研究結果的概念以不同形式解釋給不同的人。今天,我想讓拉近大家與科學之間的距離,讓每個人對神經科學會議有些了解。

在2017年11月,我參加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Washington, D.C.)舉行的神經科學年會 (SfN),是世界上最大的神經科學會議。 這也是我第一次參加科學會議,也是我第一次進行海報的口頭報告,多麼令人興奮! 這也是科學家們互相交流、分享最新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海報上展示我們最新的研究成果。在SfN上,每一天大約有4,000多的海報,內容充滿了新發現、趨勢和方向的成果,這也有點像最近新一代設計師Omar Salam在紐約時裝週上展現他的創作。由於許多會議上展示的研究數據都是機密的, 因此,我不會細項的描述內容,而是帶你踏上我所學到的科學、專題講座及個人旅程。
科學進步的速度令人驚訝

對我而言科學十分複雜,尤其是神經科學。大腦是一個如此復雜的器官,從最小的細胞到相互連接,形成一個大的網絡,彼此協同工作並影響行為能力。 實驗設計之間的任何細微變化都將導致矛盾結果,而我們通常在最初都不知道該如何解釋。 這種複雜性確實令我們所有人著迷,但有時這也使我產生了龐大的不確定感。 我們該如何理解這種複雜的結構? 有的時候某項研究支持著先前研究成果,但有時某些研究又是推翻先前的結論。使得部分人們對於這些研究成果抱持的懷疑、不信任感。

這次會議使我對未來科學發展充滿信心。我們正在逐漸了解越來越多的複雜疾病,希望有一天能夠治癒(這也正是我為什麼研究神經疾病的原因之一)。特別喜歡大型講座,在巨大的演講廳內由好幾個大屏幕同步放映,與數千人一同聆聽最新研究。我聽的第一場講座是由Dr. Erich D. Jarvis主講。過去,我們一直認為語言是人類獨有。但是在最近的幾十年裡,研究者開始進行非人類動物研究,試著在分子、行為的層面去研究語言,藉由語言機制去理解出複雜行為的大腦。

另一場印象深刻的演講者為Dr. Magdalena Götz,演講主題環繞在Neurogenesis(神經新生)以及 Neural Repair(神經修復)。關於神經發生的分子和細胞機制了解很多,但尚不清楚如何在腦損傷後觸發這些機制。在複習過一些神經新生的關鍵調控因素後,Dr. Magdalena Götz討論成年哺乳動物的腦中神經新生與發育中的神經新生在程度上有所不同,另外也介紹到關於疤痕形成的知識,如何造成腦損傷後的神經膠質細胞轉變成神經元。隨著這些新的技術及成果不斷更新,使神經科學的研究進展發生革命性變化,讓我接觸到許多新知,更加對神經科學感到神奇!透過這幾場講座,讓我對於疾病治療的未來發展感到大大的希望!
培養與陌生人交流的能力



老實說,我在社交上並沒有太大問題,但前提是與朋友相處。過去,在科學上,我一直沒有什麼自信,加上與科學領域的專家交流時,多半都是不認識、或者不熟悉的人,這讓我感到十分苦惱。我一直在思考,究竟要如何可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勇敢在陌生人面前侃侃而談。我發現,沒有任何訣竅,你只能自己累積經驗。這場會議也是我第一次的使用海報來進行口頭報告,說真的,我很緊張!在飛機上、在飯店、甚至洗澡時都不斷的練習。一直到當天報告時,有幾個研究者停在我海報前時,我第一反應是看向學姊,並以口語向她表示『完了!』再向第一位研究者講解研究內容時,我真的很緊張,但其實過程十分順利!期間,我獲得了多位研究者的反饋,得到特別的建議及擁有一些精彩的討論。我在海報前完整的佔了四個小時,而不是會場規定的一小時。幾年前,我絕不會想到自己可以這樣發表,甚至站在他人海報前一同討論對方的研究。現在,我建立起經驗、建立起信心。我發現,只要走出舒適圈,不段突破自己的極限,你會發現,其實你可以走得很遠!
科學確實具有直接的影響力,而跨領域合作變的更加重要

2017年的SfN讓我學習到,這麼多研究都是一堆細小的碎片,乍看之下令人困惑、不知所措,不知道該如何拼湊,或許有時拼對、有時候又錯,但是它們的確有助於整體發展,而且意義重大!神經科學雖然著重在生物層面,但與其他學科仍緊密合作,如數學、語言學、計算機科學、化學、哲學、心理學等。舉例來說, 神經語言學(Neurolinguistics)由神經生物學及語言學專家研究大腦如何使我們獲得,存儲,理解和表達語言。它可以幫助語言治療師制定策略,幫助有言語障礙的兒童或希望在中風後恢復言語的患者能有近一步的恢復。又或者是計算神經科學(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中由計算機學專家及神經科學家共同了解大腦如何運作。他們使用電腦來模擬、建模大腦功能,並整合數學、物理學和其他計算領域的技術來研究大腦功能。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相互整合,可以加速科學的發展!

最後,我想做一些簡單的小結論:
👉神經科學家都很會社交(無論國內或國外)
👉這些科學家往往具有一定的幽默感,而不是只會做研究。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我發現討論過程一點也不枯燥,而是很有趣
👉華盛頓特區是一個很美的地方,街道乾淨、人們友善,重點是到處都是餐車,每一輛上面販售的餐點都讓我食指大動
你也曾去過SfN嗎? 你從那裡學到了什麼關於神經科學的新知呢? 如果你不是神經領域也沒關係,你去過的會議上學到了什麼呢? 任何參與會議後的想法和建議都可以與我分享。我在Instagram上訂閱了許多神經科學家的帳號。 如果你有興趣,歡迎在下方留言,我將與你分享一些特別而有趣的帳號。
Great experience! Thanks for sharing!!
LikeLiked by 1 person
Thank you!! 😊
LikeLike